藍瘦香菇時,記得把香菇炒來吃。
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知是菩提,了眾生心行故。不會是菩提,諸入不會故。」
佛經這裡說:【不會是菩提】,而一般我們【會】知道事情的這個意識心,就一定不是這個【菩提心】
這個意識心能成就我們對世界上很多的見解,我們也不要小看這個意識心。 而每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,也有時候一眼看過去,大家看的都會不一樣,也常常大家互相為了不同的意見在吵架,而互相誤會,也就是說這個意識心其實不了知【眾生的心行】,所以一定不是【菩提心】。
如果被其他人誤會,被其他人嘲笑,其實真的不需要難過,被誤會了不是剛剛好印證了【不會是菩提】這句話嘛,也就是這個意識心其實真的不了知【眾生的心行】,因為意識心所能知道的還是局面的。除了 佛能真的了知因果,其他人的意識心對您的了解其實還是很局面的。 所以真的不需要為了他人的說辭而難過。
我們看看佛陀怎麼說,佛在經典裡面說道︰「意識者,境界分段計著生。」 這裡看到,佛說:「意識者,祂的境界是分段的,是一段生到滅,再一段生到滅,祂是由那個愛遍計執性的執著進而產生的境界。」
所以這個意識,是被出生的,不是永恆的,是斷滅的,是無常的,是假的。
同樣的我們的意識心是被生的,是斷滅的,所以要把握當下而活在當下是很危險的,我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, 所以有時候是真的要真的放慢自己的腳步,尤其是跟其他人有衝突,被其他人誤解了,跟人發脾氣了。這時候真的是需要再三的重新思考,這段時間的思考很重要, 佛也教導修行人要有[聞]、[思]、[修]這三個步驟。
而當我們跟其他人有衝突,更是需要放慢腳步來細細的思考,一定要聽大家的說辭,而不能只聽一方的說辭,靜下來,好好的思考。讓這個只能知道局面的意識心去多方面認識其他人的觀點。
學佛法真的不是心外求法,也不是追求世間人所期盼的指點迷津、富貴這些事情。其實我們學佛就是要從五蘊18界上面去細細的觀,就是要從我們身體,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裏面,從我們的蘊處界裏面去觀行,然後破除我相的執著,進了斷我見。
在《六祖壇經》裡,有一段偈子很好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。
所以藍瘦香菇 (難受想哭)時,記得把香菇炒來吃,讓意識心細細的品嚐來思考哦。哈哈哈哈。
跟大家互相勉之。
阿彌陀佛。
末學 合十敬上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